close

原本是要在四一零PO的,但不小心就混到今天。

搭配前幾天周老師很夯的新聞,就突然有一些想法。

 

二十年前的四一零,教改大遊行

二十年後的四一零,太陽花學運出關

 

這是個不會被忘記的日子。

 

1994年的四一零,由民間團體發起的教改大遊行,希望改善台灣的扭曲的升學主義、減低學生壓力,提出了四項訴求,分別是: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

 

    每當談到教改,便不乏越改越亂、廣設高中大學讓學力貶值等負面論述,甚至還有人主張恢復聯考最公平。天下雜誌也曾拍過教改十年夢的短篇紀錄片,內容對教改似乎也是負面評價居多。

 

     但今天我想談的,並不是對教育政策進行評判,而是關於自己如何看待這些事情的一些心路歷程。是的,我曾經覺得教改很爛,讓學歷貶值,多元入學管道成為變相的階級複製……可是現在,我發現我的想法有一些轉變,而我想嘗試把這轉變的感覺記錄下來。

 

     美國教育學家BODE曾說,一個從事教育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具備社會願景。教育改革實際上就是社會改革。就時空上的侷限性,我們似乎都不可避免的用過去的經驗教現在的老師面對未來的學生,因此若是不具備社會願景,這是一件很危險的甚至反教育的事情。充其量,滿足的只是自己身為教育者的小確幸而已。

 

正題開始,從逃避到擁抱,以下為不負責心路歷程

 


沒有所謂的一種模式

 

    教改在逃離什麼,逃離升學壓力、扭曲體制。而如今,許多家長擁抱另類教育、自學共學。

 

     當初抱持著一個雄心壯志,覺得台灣教育很爛,想要改變所以念了教育。上了大學之後花了很多的時間在關心偏鄉教育或是社會上所謂的弱勢族群。總覺得能透過教育翻轉這不公不義的現象,所以剛接觸另類教育的時候,覺得理念很好、可是太貴、畢業之後怎麼辦呢?覺得自己應該還是必須投身內心自以為是的正義。

 

      可是我想實現的究竟是怎樣的教育呢?讓偏鄉擁有跟都市一樣的資源就是好嗎?這只會助長擴張主義和複製菁英主義吧,懂得越多,我幾乎都要全盤否定自己做過的一切了。因為恨透了權力結構,但那時候我對教育還沒有很多自發性的想像,不知道有怎樣的可能。逃呀逃,要逃到哪裡去呢?

 

      教育改革是這樣的,我們似乎期待某個政策實行之後,就能達到某種功效。這種因果相關的期盼無所不在,我們期待,多元入學之後學生考試壓力就會比較少,就會比較快樂;我們期待,補救教學之後孩子就能跟上班上同學,壓力就會比較小。是的,這樣的教育措施是試圖從教育最外圍的技術性措施想改善核心問題。不覺得哪裡怪嗎?

 

       小班小校,是為了能讓老師更能夠照顧到每個學生,廣設高中大學,是為了維護更多人的受教權益。當初指的廣設高中大學,是指照國立大學經營模式的優質大學,而非為了節省成本讓技職體系轉型為大學。說實話,我真的不認為即便沒有廣設高中大學,學歷貶值的情況就會比較少,重點是政府和財團有沒有認真想要發展好的技職體系和產學合作,而非一味的譴責學用落差。

 

       為了逃避某種情況而生的教育政策,像補丁越補越多,規定越來越多,看似越趨開放,實則越來越僵化。在一個個生硬的政策裡,人不見了。沒有一種教育政策是萬靈丹,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而社會所謂好的教育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教育的自為目的性

 

       大三接觸另類教育之後,聽了很多另類教育工作者的演講,心裡面的獅子只好打架一千萬次。我很好奇,這些人怎麼可以這麼有生命力;我很好奇,這些人怎麼可以這麼愛小孩;我很好奇,是怎樣的召喚能讓這些人這麼誠懇謙卑的面對生命。相較於參訪一些普通學校感受的氣氛,真的是有人味?多了。

 

       先跳回來講學運好了,在教育裡面有一個說法,說教育是要促成人的第二次誕生。或許這次學運,可以被稱為台灣民主的第二次誕生吧(至少在我心中)。之前老師問說有沒有曾經在教育裡獲得第二次誕生的感受,我想了很久那種感受到底是什麼感受,目前的答案應該是能夠感受到和世界互為主體吧!

 

      人為什麼會想要自由、想要民主呢?一個普通台灣學生的教育歷程裡,有被教導感受人與人、人與他人、人與世界的關係嗎?或許有,但我確定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不夠愛自己的,唉,你本來就很好,知道嗎?太多的標準、太多的框架。說白一點,太多的無奈把愛消耗了。

 

     看著那些老師傻傻的愛著孩子、做自己想做的教育,或許是源自於對體制的憤怒,但更多部分是對孩子的愛,我想一名另類教育教師是必然的愛著自己的工作和生命,而這樣對生命的誠懇是深深深深的吸引我。我想我現在可以有一點有自信的說,我嚮往那樣的教育模式,那種期盼遠遠大於對體制的討厭,即便我從來不認識體制內,我也深深喜歡那種自然而然舒服自在的教育環境。

 

 

 

     突然有這種感覺是因為,有一天我突然開始幻想,如果自己從小就生長在那種環境,自由、討論、尊重、愛無所不在,被教導要關注人的感受,我現在會是怎樣一個人呢?我發現我無從想像。

 

     好吧,我想我要說的重點就是,如果撇除目前教育商品化、官僚化、過度僵化……有一個由內而外的教育改革,那那個教育藍圖會長怎樣?跟上面那個問題一樣暫時無從想像。

 


對人性的想像

 

       不考試就不讀書、壓力促進競爭力等吧啦吧啦論述,說實話,就是不相信人性嘛!不相信學習是快樂的事情,不相信人有自我完成的能力。如果學習不是快樂的,那教育就不再可能,因為那不是教育,是工具。就是因為把那些工具性的脅迫拿掉,才有重新思考教學評量的可能。考試說白了點就是方便管理ㄅ~

 

       還記得小時候學會腳踏車就很開心嗎?還記得小時候拿到國語課本就會很興奮得打開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嗎?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嗎?

 

長大越多考試越多好奇越少,如果能維持小時候那種熱情,不考試多好。

 

    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有效率的事情,是百年大業,只能用更誠懇的心來面對,所以我現在反而對四一零教改無從評論了,放在歷史的長河,似乎也不能用因果論來闡述,時代也在變,某種程度而言我相信他帶來了某種進步。但無法具體落實造成的後遺症似乎也不是教改要負責的,是政府大大吧(p.s可以不要再找用心辦學的人的碴了嗎?)。從均貧到某程度的均富,雖然家長心態可畏、媒體輿論可畏,但確實民間的聲音不斷出來,換個問法,人們想要選擇自己受教育的方式,有何不可?

 

      繼續扯回來學運,我是在想說,基本上今天會上街頭都是源自於對不公不義的憤怒,如果這樣的憤怒是為了逃避對不自由的恐懼,可以讓大家開始思考想要擁抱怎樣的一個社會,那五十年後的社會,也是無從想像。如果都開始體會到自己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好奇自己在世界的位置,那應該也是美好的無從想像。

 

因為憤怒,所以逃跑

 

因為逃跑,所以創造

 

 

安安,你想要擁抱的,是怎樣一個世界呢?

 

嘴砲結束,從四一零一直掛心到現在,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