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然一個字都寫不下去

陳述也亂七八糟,但硬著頭皮還是要把作業交出去XD

感謝老馮給予無限胡言亂語的空間

 

教育菜鳥的,小浪漫吧。

說實在,真的是充滿無限樂觀。

==================================================

希望與參化-Freire教育美學推衍與補充之嘗試(馮朝霖)

                                                                  人有能力生氣 因為他有愛的能力-Freire 

    • 摘要

 

       批判教育學做為實踐社會政治的重要範疇,如何與美有所關係?依照Freire的論述,教育不可能不美,換言之,若不美則無法稱之為教育。但他自己並未提出系統性的論述。因此作者試以Bloch希望的原則-邂逅(encounter)、投契(engagement)、參化(Methexis)三個概念是推衍Freire教育美學的核心。

 

    對Fiere而言,教育自始自終都是倫理的志業,應有完整性且對於善惡與正義有清楚的知覺,教育是培養人類擁有自覺,愛自己、愛其所愛的歷程,而教師為人類生命陶養協作者,則是不可避免的藝術家。在易受社會文化框住的現在,教育更是做為恢復人性的轉化過程。

 

。  教育肇始於人的未確定性,若沒有未確定性,教育則不再可能。以Bloch希望的原則而言,邂逅的保留性和機緣性捍衛了人的未確定性,也避免了宿命論/霸權的產生。投契產生的的美感經驗,源自於人的自我完成性,這是無法由外人逼迫而來的。即便依他起性是時而危險的,但參化讓彼此共同創造生命的可能,讓人得以創造歷史、擺脫宿命。

 

    如果說,教育做為使人逐漸走向完成與創化的歷程,但不僅是純然個人的追尋獲是他人的期盼,因此教育必然是引導與自由的辯證,其拿捏是謂藝術,直到止於至善,或許終究沒有至善的一天,做為永恆的追尋,其辯證與改革,都將具有其實然與必然的意義。

 

    • 從反黑箱服貿看教育

 

        很抱歉,目前的我無法不去想這件事情,無法純然的只是論述這篇文章和自己的文章和想法。做為一個可能的教育工作者,我很樂觀,無論這次的運動是失敗或是成功通過監督條例,都覺得這可能促進台灣社會的的二次誕生。

 

我試著結合文本提到的概念,就我看到的現象以及教育觀察做一些論述:

 

衝突與秩序

 

       在這次的事件中,最備受爭議的議題之一就是攻占行政院和立法院的正當性,除了公民不服從的論理依據,Freire也提到,若缺乏悲憤和愛,則不會有希望。而衝突和美感看似衝突,卻也並存。,反對者常言:「他們用不民主法治的方式,爭取的又是怎樣的民主呢?」我一直認為,社會運動的本身是手段,不是目的。

 

       再者,為何和諧與秩序,在我們的教育中是這麼的舉足輕重呢?這裡的衝突當然不是指無的放矢的作亂, 而是在中華文化束縛下,一些比較不符合規準的事情。小至繡學號、參加燈籠比賽,大至整個教育系統,都受到這種秩序文化的影響,可是在隱忍之後,問題從未解決。教育逐漸窄化為灌輸和技術訓練,這樣的思維深深的影響整個社會文化。也壓抑了邂逅、投契和參化的可能性。   人到底為何害怕衝突?衝突真有這麼可怕?而就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人們要克服的已經不是社會革命,而是心理和本能上革命,我們能不能克服已被馴化的自我?依照尼采的精神三變,我認為衝突是必然,或許這次的事件是獅子的覺醒,更是轉化的契機。

 

       當代議民主令人失望,執政者充滿私慾,公民能不能創造一個新的機制。舉例而言,當只有蔥油餅和紅豆餅可以選,但你都不喜歡,可不可以勇敢的選擇鬆餅?

 

秩序維護效率,但民主和教育一樣,從來都不是能以效率和秩序之名無限上綱的,否則就是違反人性,衝突的正當性在這次的事件中充分被辯證,著實為台灣社會帶來很大的希望。

 

學習的自發性

       如果說,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協助人發現人與人、人與他人、人與世界的關係,那這次的事件無疑讓台灣人快速的成長。資訊快速流通且爆炸的現在,他人的言論可能挑起自身的疑惑和恐懼、和家人朋友的對談、如何受到社會禮教的影響,我想在這十天以來大家幾乎都做過無數的辯證。這必然是一段充滿自覺的歷程。

 

       或許是因為威權時代的影響,政治常常被當作不能碰、不要碰的事情,但這件事的本身就是充滿政治性,而教育更是有其不可迴避的政治性,且有其干預世界、改變世界的責任。在的過程中,大小的論壇在立法院旁進行,除了學生,也有各個階級性別年齡的人,每個人認真聆聽不同的訴求與意見,或者勇敢上台表態,看到垂垂老矣的老人眼神閃爍、三四歲的孩子跟爸媽一同創造未來、大學生自發性的行動藝術創作,這樣的畫面是無法矯揉造作的。這無非都是出自於人的自我完成性,一同邂逅、一同參化。席地而坐,便是精采的討論,這樣的教育,能不美嗎?

 

       除了知識和觀念的理解,我想更重要的教育啟示是,大家開始發現原來政治和民主是可以談論的,也應該談論的。也激起了人的自覺和自信。而公民論壇也將台灣教育長期的分科、選擇的訓練排除,讓大家知道這世界從來沒有絕對的選擇題。

 

人性的究極渴求與脆弱

       無論是媒體、網路或是真實世界的論述,幾乎無法避免情緒性或是特定的立場(又,人不就是感性的動物嗎?)但至少就我個人而言,我也一直反思為何自己有無止盡的衝動想要戰那些大放厥詞、不懂民生疾苦的人。很多人這整個事件就是政黨操弄,可是如果不是自己甘願被操弄,又何來操弄之說?或者是自己懦弱吧,有一點害怕自己相信的被摧毀。

 

       我一直不喜歡做評論但是絲毫無所作為的人,但自己應該也要檢討的是,若是沒有空間的保留,則溝通和教育則無可能。和家人的辯證也讓我思考自己的成熟究竟能控制到什麼地步?所以警察、資本家、學生、政府都有話要說……也傾向選擇看自己贊同的言論,很掙扎渾沌,可是感受到混沌的時刻卻顯得格外真實,是真真實實的在掙扎,參與自己的生命。     我相信衝第一線的人們心中也經常充滿懷疑和不安,但是或許就像Bloch所說,白日夢就有改善世界的企圖。而又是怎樣的人性,會讓人願意不顧刑責道德輿論,衝撞體制,是怎樣的信念和關懷,讓人願意露宿街頭等待一個不見得有回音的答案。這些現象或許深刻的闡述了人類的依他起性,而且為了自由而起的依他起性,是正向而美好的,我們,從來就不可能獨活。而關於人性和整件事的結論,事情還沒結束,無法定論,但能知道這件事情,確實使大多數的我們,逼視自己的生命和人性觀。

 

    不曉得是不是因為身為教育人的小浪漫,總覺得大事靠心、小事靠腦。看這篇文章一直聯想到會場的一切,確實是充滿希望的啊,或許真的能讓台灣從威權遺毒中醒過來,讓民主教育邁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除非我們自己對生命本身曾有感動的體驗,否則我們無法真正教導孩子了解生命的意義;除非我們能從自己的生命深處發現足以令自己幸福的價值,否則我們無法真正教導孩子任何人生的真理。

 

願大家都能誠實勇敢做自己

 

做一個敢於哭哭笑笑不畏強權的人

 

願台灣更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